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难以忘却的纪念,遥望千年,向大师致敬_世界实时

来源: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发布时间:2023-05-01 21:10:52 分享至:

推荐音频同步收听


【资料图】

农历三月初九

玄奘大师诞辰纪念日

公元627年的秋天,

大唐帝国都城长安,

一个僧人走出城门,

前往遥远的西方,

寻求佛法……

他知道,等待他的,

除了万里征程的孤单,

还有各种生死险狭。

他一路向西,

翻越葱岭、横穿中亚的大草原。

在荒无人烟的沙漠,

四天五夜没有进水;

在风声鹤唳的峡谷,

遭遇强盗……

数万里征程,

他一次次遭逢生死危难,

也一次次化险为夷。

01

西行缘起

玄奘大师,唐代著名高僧,法相宗创始人,被尊称为“三藏法师”,与鸠摩罗什大师、真谛大师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。

玄奘大师十三岁那年,朝廷派人到洛阳度僧二十七名。大师因不满十五岁,考试落榜,但主考官见他“年虽小而志怀远大”而破格录取,在净土寺剃度出家。

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大师和二哥从洛阳入长安,又南下入川,到成都空寂寺、大慈寺,听宝逻、震空等法师讲经。二、三年间究通诸部,闻名佛界。

武德五年,大师二十岁,在大慈寺受具足戒。武德七年,大师到荆州天皇寺开讲《摄大乘论》等经。随后,相继北上和南下拜师学经,究通各家学说,誉满京师。

后来,大师为求得总括三乘的统一学说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梵文真本,上书朝廷,未得准许。

贞观三年(公元629年),长安连年旱灾,朝廷准许灾民出城乞食。大师遂混于乞讨灾民中出了长安,开始了西行求法旅程。

《三藏法师传》记载,玄奘大师年幼时,母亲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,梦中的大师身穿白衣,骑着一匹漂亮的白马向西而去。或许,这就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暗示……

02

得传心要法门 一路向西

玄奘大师启程去印度之前,曾到过四川,那里有个空惠寺,寺里住着一位生病的法师。

这位法师知道玄奘大师发愿西行取经后,赞叹不已。他来自印度,熟悉路程,便告诉玄奘大师,此土到天竺有十万里程,不但要翻山越岭,还有种种人为的障碍,并详述了种种艰难险阻。

他说:“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,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,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。”于是,当晚便用梵语口授给玄奘大师。第二天早上,玄奘大师再去找他时,却找不到了。

这位病僧所传的心要法门,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。现在流通最广的《心经》译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,而那位病僧也被后人称为观世音菩萨的化现。

《玄奘大师传》中,记述了大师多次祈求观音菩萨灵感的经历。

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时,上无飞鸟,下无走兽,而妖魔鬼火之多,犹如天上的繁星,但他都凭《心经》平安度过。

当他出了玉门关,晚宿沙漠中时,随从的胡人忽起变心,拔刀直指。大师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,胡人顿失杀心,又睡了下去。

大师在莫贺延碛时,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,未得滴水润喉。他和所骑之马,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。此时他至诚祈祷观世音菩萨:“玄奘此行,不求财利,无冀名誉,但为无上正法来耳,仰惟菩萨,慈念群生,以救苦为务,此为苦矣,宁不知耶?”

祈祷之后,夜半忽有凉风触身,爽快如沐寒水,全身舒畅,马也能起来走了。走了十多里,马儿忽然走向岔路,又经数里,忽见青草数亩,并有一个水池。大师与马,始得救济,重保身命。此一水草绝非原有,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。

又有一次,当大师终于到达印度的恒河岸边时,遇到数千婆罗门外道祭拜河神。这些婆罗门每年都要挑选一位年轻男子扔进河里祭祀。

当天选中的男子和家人非常悲痛,正在依依不舍之际,忽然看见玄奘大师,当即喜笑颜开,试图让大师代替那年轻男子。于是立即将大师捆了起来。

玄奘大师对他们说:“如果今天非要把我扔进河里供奉你们的河神,我也没办法,我有一个要求。”

婆罗门问什么要求,玄奘大师说:“作为出家人,每天的功课必须要完成的,等我念完了经,你们怎样处置我都可以。”

这群人觉得玄奘大师的要求并不过分,于是就同意了。大师随即念起《心经》,三遍之后,天空瞬间乌云密布、电闪雷鸣。大家知道大师并非凡人,便将他放了。

就这样,玄奘大师凭借这部心要法门和对佛菩萨虔敬祈祷,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死险狭。

03

菩萨牵线,万里师徒缘

印度玄奘大师纪念馆

抵达印度那烂陀寺之时,僧众在门前欢迎,并迎请玄奘大师升座,随后前往谒见住持戒贤法师。

戒贤法师德行深厚,大家都称他为“正法藏”。大师见到这位一百零六岁的正法藏,极为恭敬。以印度最隆重的礼节,跪在地上,膝行肘步至法座下,行接足礼,问讯赞叹。

正法藏请玄奘大师与诸僧就坐,问他从何而来。玄奘大师言:“从支那国来,欲依师学《瑜伽论》。”

就是这么一句再平常不过的话,令正法藏热泪盈眶。于是,唤弟子讲述他三年前的患病因缘。

原来,戒贤法师曾患有风病,每次发病都手足拘急,如火烧刀刺之痛。乍发乍息,如此经历了二十余年。三年前,因苦痛尤甚,他决定绝食而尽。

可是夜里梦到了三位菩萨——现金色身的文殊师利菩萨、现碧色身的观自在菩萨、现银色身的弥勒菩萨。

三位菩萨形貌端正,仪服轻明,告诉他:

“经中说身有苦,却未说厌离于身而自绝之事。你过去生中曾作国王,却施加痛苦于人民,故招此报。如今当省察宿世罪业至诚忏悔,于苦痛中修习安忍,勤宣经论,罪业自然销灭。”

随后,戒贤法师礼拜弥勒菩萨,问:“戒贤常愿往生于您的座下,不知得否?”

菩萨告诉他:“汝广传正法,后当得生!”

文殊菩萨说:“我们因见你不为利益众生而作无意义的舍身之事,故来劝你住世,显扬正法,将《瑜伽师地论》等传授给未闻大法之众生。那样你的身体也会慢慢好起来。有一位支那国远来的僧人,好乐大法,想要随你学习,你可以安心地等候他的到来,悉心教导他。”

戒贤法师再度顶礼菩萨时,菩萨已消失不见。自此以后,他的病也慢慢痊愈了。

玄奘大师听后,悲喜不能自胜,礼谢道:“若如所说,玄奘当尽力听习,愿尊慈悲摄受诲教!”

之后,玄奘大师从戒贤法师学习唯识学,在此间的六年中,他刻苦学习佛教经论,钻研诸部法义,被列在十位上首弟子之内。

此后,他又游历五天竺圣迹,遍学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,并在辩经大会上大获全胜,声名远播,得到整个古印度上至君王、下到平民的敬仰。

04

载誉归来,专心译经

在异国的土地上,他被奉为“先知”。在佛陀的故乡,他成为智慧的化身。因为他的缘故,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。就连他脚上的麻鞋,也被信众供为圣物。

然而,他再次放弃了一切荣耀,重新踏上返回故土的旅途。

公元643年,大师载誉启程。到长安后,举国上下空巷迎接之时,大师却一人独坐静室。

在历尽艰辛的十九年后,他冷静审思,毅然决定投入到译经的事业中去。唐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,法师均以“愿守戒缁门,阐扬遗法”为由推辞。太宗只好遵从法师志愿,辅助他的译经事业,建立了长安译经院,下诏翻译法师取回的经典。

大师在长安弘福寺、大慈恩寺、玉华宫等寺院都开设了译场,分秒必争,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。每天译经结束,还要诵经拜佛,三更才睡,五更便起,如是日日不倦。

玄奘大师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,1335卷,每卷万字左右,合计1335万字,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,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(鸠摩罗什大师、真谛大师、不空大师)译经总数的一倍多。

而且玄奘大师的译经,在质量上也大大超越前人,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。玄奘法师主张“既需求真,又了喻俗”的译经原则,创造性提出“五不翻”,成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的“新译”标志。

与很多人相比,玄奘法师的一生近乎单调——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仿佛只是在行走、译经。然而他却在简明的人生中,为人类创造了史诗般追求真理的征程,为中国翻译了成千上万卷经书。他终其一生舍身为法,矢志不渝。正如鲁迅先生所言,玄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“中华民族的脊梁”。

佛法得以传到中国,

汇聚了祖师相承的心血和愿行,

也饱含了诸佛菩萨

慈眼悲光中的悉心护念。

值此殊胜日,

缅怀祖师德范,

多多诵念心要法门《心经》,

虔诚祈祷大悲观世音菩萨

慈悲加被,

愿一切有情,

破除无明,早登觉岸!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32 华西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